EP28:IG內容創作者 行銷青年May 聊什麼是金融業MA & more
「用聽的」
追蹤訂閱,不錯過數據女孩最新資訊
YouTube, Spotify, Apple Podcast
小宇宙, B站, 喜马拉雅, 荔枝FM, 网易云音乐, 蜻蜓fm, 苹果播客中国区
小紅書, Threads, Instagram
行銷青年Ma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arketing_youth_may
「用讀的」
Amy: 好了,我們又來錄導言了。
Stella: 這一期的嘉賓是一位來自台灣的 20 多歲的年輕女性朋友。
Amy: 這一期嘉賓是我在 Instagram 上面勾搭來的,然後我很喜歡她拍的短片。詳聊了一下也發現他是很有想法的,然後現在在台灣做 MA,叫 Management associate,那在一期節目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一個職業跟職業發展,大概在台灣會是什麼樣一個情況。
Stella: 除了職業發展這一部分,我個人也對台灣的年輕女性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非常感興趣。在我們Podcast開播的早期,我和 Amy 也有和中國大陸的 20 多歲的女性朋友一起錄過一期 20 加 vs 30 加女性的一期博客節目。這一次有機會和台灣的女性朋友一起聊天,也讓我覺得很有趣,很有收穫。
Amy: 二十幾歲的女生,她其實遇到的困難其實蠻相近的,但是心態還蠻不一樣的。從這期May的笑聲你就可以感覺得出來,在不同的生活狀態下其實都可以更開放一點。
Stella: 這是我們聊得非常開心的一期,雖然內容並不是我們一般錄和數據科學 data science 相關的內容,但是我們也希望聽眾們會喜歡。
Amy: 那我們開始吧。
Amy: 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收聽新一集的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我是Amy。
Stella: 大家好,我是Stella。
Amy: 感謝朋友們的喜歡和支持,也歡迎新朋友們來聽我們聊天。大家在各大搜索引擎搜尋「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就可以找到我們,朋友們也可以在各大 Podcast 平台YouTube、threads、小紅書、小宇宙、 bilibili 直接關注我們。 Stella 這次回了中國,也特地讓我們上了荔枝 FM 跟網易雲音樂,喜歡用這兩個平台的朋友也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啦。今天邀請的嘉賓是 May,May 跟大家打一個招呼吧。
May: 嗨,大家好,我是may,現在是一個 IG 的創作者,同時也是在金融業工作。
Amy: May是我有一天刷 Instagram 看到短影片創作的創作者。他做的職場諷刺影片很好笑,因為我還蠻喜歡看職場諷刺影片的,可是一般是英文的。我第一次看到中文的。他很會改編花木蘭的歌詞創作,超級有才華。我就直接私信他,瞭解過後發現他本人也很有趣,就直接邀請來上節目了。
Amy: May 是大學在台灣的清華主修文學,輔修人類學。他畢業以後很厲害,馬上進證券業當 MA, Management associate。May 你為什麼會開始做 shorts 的創作,而且還特別做職場諷刺的影片。這個 category 還蠻少人選的。
May: 一開始拍第一隻短影音主要是在研究 iPhone 的一個新功能,想說既然我都學會了,那好像做貼文不如做影音快。做影音是比較快的,所以第一支影片其實是關於教學類的,不是創作類的。那後面有試過幾個不同的形式,比如說新聞事件或者是形象時事這一類的。之所以開始拍這種職場諷刺劇,應該是因為上班的壓力太大了,哈哈哈哈。金融業是一個規範很森嚴的產業,從大到小事情都必須要一層一層的往上送給各自的長官批准,因為他在台灣是特許行業,所以有非常多事情是不可以做,不然就會踩到法規的紅線。那在這樣子的產業工作就需要一點身心理的調劑,所以就開始拍一些跟職場有關的段子。
Stella: 我想問一下 May 是大概工作了幾年?
May: 我是 2000 年出生的,目前是工作一年。
Stella: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對職場有很多想說的?可能不那麼positive。
May: MA的。。。對,等一下可以帶到MA,他這個職位是被富裕比較高的期待,旁人對你要求也不是會比較高的,那加上這個職位的特性,所以自然就會比較多感慨。
Amy: 哈哈哈,那我覺得在台灣工作壓力大的也蠻多的,但是會願意去拍短影音,直接把自己生活工作的題材放上去的人算是蠻勇敢的。其他人好像不太敢這麼做。你怎麼會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May: 看來也只是比較涉世未深。一些金融業的朋友到後面才發現他們也是在經營自媒體,不過他們都是不露臉的。那我之前工作因為整體員工年齡層偏大,所以我覺得他們應該不會在上面找到我。
Amy: OK,就是他們也刷不到你就對了。
May: 對對對。可能他們最習慣的社群平台應該是Facebook。
Amy: 不是Instagram。哈哈哈哈,那你覺得像除了職場諷刺劇以外,台灣有什麼內容你也覺得很有意思?想給大家推薦,你有看到什麼趨勢嗎?
May: 因為我推播的有些是英文的。我看有一個帳號他也是有點職場諷刺劇,他的人設是一個穿背心的,叫做 your finance Bros,他的人設就是一個很諷刺挖苦的一個金融業的男生。
Amy: 好,來找來看一下這個帳號。
Stella: 這個帳號最近很火哎。最近好像還有不少博主是做這種你 date 一個 finance guy 的。這種諷刺短影音也很有意思。
May: 因為我覺得美國他們的投資銀行規模是比台灣大,那邊的 finance Bro 會比較。。。我不知道?夢幻一點嗎?我這邊是對台灣的 finance bro 是沒有。
Amy: 你講夢幻也太好聽了吧,哈哈哈哈,我覺得你可以開始進攻這個約會領域。因為我發現很多拍短影音的人開始紀錄date不同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其實還蠻好笑的。
May: 這確實是很有企劃感的一件事情。聽起來也很好玩。
Amy: 不過像May剛才講像你的上司可能就不會刷Instagram。現在在台灣一般大家都在什麼的社群平台上面?你覺得什麼平台最有潛力?
May: 我覺得現在可能分年齡層的話, 40 歲以上是 Facebook 了。比較年輕, open minded 的主管,他可能兩者會用,像我們這種會移轉到threads。
Amy: 都在 threads 跟 Instagram 兩個嗎?
May: threads 真的是,我強烈懷疑他的演算法有蓄意要讓你生氣的那個意圖。
Amy: 對,看了很容易一直刷,可是又很生氣。
May: 對對對,因為台灣的 Twitter 的覆蓋率其實沒有那麼的高,所以我覺得會喜歡那種推文形式的人,可能到時候都一轉去 threads 跟 instagram 在同一個體系這樣子。
Amy: 接下來我想要聊一下 MA 這個事情,因為我第一次聽到 MA 這個詞就是看你的short,你說作為一個 MA 要怎麼樣?我想說什麼是 MA?好像很厲害,我怎麼連聽都沒聽過?後來我查了一下,發現是叫 Management associate,台灣一般還會叫儲備幹部,是這樣一個職位。那他其實很廣,因為像你路邊看到餐廳什麼,他可能也會hire儲備幹部,你走的比較像是金融業,或者是有些大公司,他會去找大學畢業的新鮮人,找一年一批做儲備幹部,你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MA嗎?
May: 最直接的可以理解的方式就是未來預備要當官的。這個東西應該是從金融業開始,台灣一家外商花旗是最早引進這個制度的人,一個總經理等級的長官,他可能年薪是千萬以上,就從比較有潛力的新鮮人當中,類似選秀的那種制度,先招著這批人給他們不同業務種類的training,帶他們去輪調。
May: 可能會有一些 mentor 這一屆,比如說 20 到 50 人當中,只要未來 5 到 10 年之內有一個人可以成為總經理或是下一屆的高管,對公司來說這個生意就是划算的。他原本的這批話題的CEO,他們也成為了台灣的一些銀行、金控的CEO,他們就承襲著花旗,留下一個傳統。
Amy: 你這樣讓我想起一個我們朋友講的一個很好笑的事情,因為我一個朋友他大學念的是 business Management,然後我們就問說你以後畢業要乾嘛?他說不知道,我可能要當manager,哈哈哈哈,所以 MA 就是可能是這樣一個概念,先進一個公司,然後做所有需要的訓練,然後期望在裡面培養出一個真正的 manager executive。
May: 大致上可以這樣說,因為金融商品有非常多種,整個體系是很大的,所以他們會借由快速的輪換輪崗去帶 MA,看說每個業務的業主是在做什麼事情,如此會有一個雖然不深但是比較廣的。
Stella: 認識。我想問剛才 May 提到的花旗銀行最早的 Management associate 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
May: 我不太確定,但據我所知,現在的一些決定性的高管,可能總經理的那個 level 超級,那個時候剛引進的MA,所以中間可能也有隔了30。
Stella: 年,那時間還蠻長的,他。
Amy: 這種 MA 制度會很講忠誠度,就是你進一個公司做了MA,你以後要是要一直上去的話,你必須在同一個公司服務嗎?
May: 其實還好,同業之間也是會彼此跳來跳去的,因為我們也有一些同儕,他可能去做一些別的家的MA,他再跳,到科技業的MA,再跳到金融業的MA,再跳到下一個公司的MA,這也是有可能的。
Stella: 所以MA 是類似於不同公司內部的一個track,我聽起來就感覺有點像是學術界的 tenure track 一樣。就是好像你換了一個公司,他還是承認這種 MA 聽起來像是一個 title 一樣。
May: 一開始是在金融業有這個制度了,然後金融業可能會有一些tier,就是有點像是科技的軟體公司也會有一些tier,就是 tier 一樣的公司之內他們還是會承認彼此的 Management associate(應該類似管培生這個用語),隨著這種管培生越招越多,其他公司也開始,甚至不同產業也開始仿效這種抬頭,到最後面就會變成越來越接近一個title。
Stella: 你剛才提到管培生在台灣,管培生所謂的 Management trainee,這個和 Management associate 是不一樣的嗎?
May: 是同一個,因為我那個時候為了準備 FMCG 面試,所以看了很多知乎的資源。
Stella: 所以它是在不同地區的不同的名稱?
May: 有些 FMCG 可能會叫它 Management trainee,在金融業比較常見的是 Management associate,當然有一些公司,比如說寶橋,他可能就是真的會大把的栽培你,絕對大多數的主管都是從內部一路身上去的,這種應該就是比較貨真價實。那至於某一些另外的公司,他們可能招聘一波 MA 之後只有簽一年的約,之後就不會有這個headcount,讓 MA 繼續待下去,跟前面提到那種 MA 有一些出入,但名義上都是會說他是MA。
Stella: 剛才提到了兩個詞我不是特別的熟悉,一個是 FMCG?然後還有一個寶僑。
May: 是FMCG,就是快速消費。
Stella: 寶僑是寶潔嗎?
May: 對,是寶潔。
Amy: 是寶僑。P&G。
Stella: 我讀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在中國大陸管培生就是 Management trainee,也是一個很火的concept。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去了這種快消公司做管培生,大家都覺得,哇,好厲害。我今天還在跟 Amy 聊,最近幾年很少聽說有人去做管培生了。在大陸,在我熟悉的社會裡面好像越來越少了。
May: 是因為其他有更高薪的工作出現的嗎?
Stella: 我今天有專門找一個十幾年前做過管培生的朋友有聊一下,覺得還是有挺多變化的,有更多更高薪的機會出現,可能也是一個原因。
Amy: 可能是在這一個工作的 commitment 的時間很長,但是現在人思考可能不會在一個地方待這麼久。
Stella: 在中國大陸,金融行業可能不見得是最吸引人的行業了。之前可能是軟件行業,所以大家都進入軟件行業之後,管培生 Management trainee 的這個制度可能並不是特別適合軟件行業,所以現在越來越少聽到大家講管培生了。
May: 確實,因為金融業的一個心態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是文組的科技廣泛的文組就包含商學院跟純文學院的話。當然金融業的管培生,它的待遇是明顯比其他新鮮人的工作好很多的,但是有一些科技業在陸續開這種管培生的職缺,不過就台灣來說,因為可能從高中就開始實施這種文理組的界限,所以轉換到科技業的成本是挺高的。
May: 所以管培生對台灣的新鮮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我們有點像是公司的幹細胞,就是我們會比較容易去裂解成其他的新的細胞,只是對外一律都叫管培生,私底下可能會有商品的通路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用產品去分,那我那個時候輪調的主要都是經銷的部門,一共輪了兩個,當然可以輪更多。只是因為我選擇了提前定崗,那有些公司會開放提前定崗,有一些不會,就是規定你要說完兩年的訓練再決定要哪個業務。
Amy: MA 進去,並不是說每一個部門一定都要去輪一次,還是會有領域的分配就對了。
May: 對,像有一些公司他們是用證券銀行端去分,有一些是從職務,比如說行銷平台規劃區分,有一些公司是從產品區分,比如說信用卡貸款,雖然名義上對外都是一個大的徵才program,但是底下被分配到的工作內容還是不一樣。
Stella: 我對於May剛才提到的一個點比較感興趣,你說管培生在進入公司之後更容易裂解成新的細胞,這個的具體含義指的是什麼呢?
May: MA 的這個職位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把你擺在一個特定的職位上,所以你還是會有一定程度可以選擇彈性的空間。那以我們公司來說,也有蠻多人是先做了某一個業務 3-5 年再跳去做另外一個業務。所以它的轉換成本相對一般比較低,這也是很多年輕人之所以會青睞所謂的 MA program 的理由。
Stella: 所以是一個 flexibility 在公司內部。
May: 對,主要是在內部的轉換成本會比一般職來的低一些。
Stella: 那這個轉換成本是指?我舉個例子可能不太恰當,比如說我是在 marketing 部門工作了 3-5 年,我現在想換去 UI/UX。這個應該比較少見,但是 suppose 如果我想換到 UI/UX 的話,這個成本低是指說我可以平級轉移到另外一個部門去?還是說只是更容易實現我換部門的這個需求?
May: 在我們公司,像你剛才提到的平級轉換其他部門,這都是有可能可以做到的。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是因為他們會有輪不同的單位,那有一些部門可能是很多不同 function 的管培生 MA 他們都會去經歷的,那他們可以等到看完這些部門之後再做決定。它可以借由先快速的嘗試去拖延它做 final decision 的時間,就這兩種都有,但第一種比較看公司文化,有些公司他們可能會不允許這麼做。
Stella: 在你的角度來看,公司允許這種制度,它的好處是什麼呢?
May: 它的好處。因為副總以上的層級,它可能是比較看每個業務之間要彼此如何配合,或是做跨售。比如說我今天消費者在你的平台可能買了 a 產品,那他可能也同時會有 b 跟 c 需求,通常要等到副總這個高度會比較容易去看得出部門之間的資源要怎麼去分配,那也是一開始培育 MA 時候會希望他們可以做到事情。
Stella: 所以意思就是說在 MA 早期的時候,他就有這種流動性,可以讓他看到公司的 bigger picture,這個對於公司和對於他本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May: 對,另外一個優點也是有點像是買樂透的那種概念,在外面挖角一個現行的總經理可能會是蠻昂貴的,因為必須要支付比他原本薪水在更多,他才會願意去轉換嘛。而且有一些金控銀行他們會用淘汰制,比如說一開始先找假設 50 個人,半年之後刷掉剩一半,用這種方式去,有點像買樂透的感覺,那他從內部培育人可能會比從外部去挖高薪挖角來的便宜。
Stella: 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篩選制度?我記得在我讀書的那個時候,這種管培生他就只會去排名前幾的學校去招,他也不是很在意你的專業,但是他一定會找名校生,這個在台灣也是一樣嗎?
May: 在台灣看哪個tier,不過大致上一定要中字輩以上,比較前面的 tier 可能會更偏好財政研究所,尤其是商學院相關研究所,其他所他可能還不認。這種 persona 會比較容易被錄取。
Stella: 中字輩是什麼意思?
May: 在台灣學校的ranking,至少商學院的那個排名比較像是台政,台灣大學跟政治大學,那這兩所學院就是台灣商學院的表現最好的兩間大學。在金融業很喜歡講血統,就你的血統越純正,你能拿到的 offer 就會越好。
Stella: 就也是學歷是嗎?就所謂的第一學歷。
May: 對,而且學歷還會有區分,同樣都是台政畢業的,你從大學就是台政的,跟你碩士才讀到台政,這兩者是有差別的,前者比較更純一點。
Stella: 大陸也一樣,就是所謂的第一學歷,就是你進入本科的那個學歷,很多時候是大家覺得最重要的,那除了學歷以外,你覺得他們在找 MA 的時候最看重的是什麼?
May: 他們會有多層的篩選,當然第一關是學歷,學歷通過了之後還會去看你在學期間有沒有一定很相關的一些實習,比如說從碩士或大學就累積金融業相關的實習,比如說我在 a 公司實習過,那我之後退休公司可能就會比較有機會,有點演變成軍備競賽那種味道。
Amy: 我知道 May 在社群平台上面會說你是從文科進 MA 的比較難。MA 這樣的職業我還以為會偏好文科生。
May: 應該說他如果是一群文科生,然後沒有辦法辨認誰的能力比較好,他就會先從學歷開始篩。一般來說他沒有碩士的話是會直接刷掉我們這些,MA 是沒有這個限制,但是蠻多是都要求碩士畢業。
Amy: 那篩選的門檻這麼明確的情況下,你在大學的時候為什麼還決定試試看做MA?
May: 因為在台灣新鮮人高薪的工作,高薪的產業,可能就這幾個。一個是剛才說的快速消費品,另外一個是金融業,第三個是科技業,最主要就是這幾個管顧可能熬過前幾年之後會好一些,但是新鮮人能夠有高薪的機會並不多。
Amy: 管顧是 consultency 是不是?怎樣算高薪啊?什麼樣的薪水?
May: 對對對。
Amy: 怎樣算高薪啊?什麼樣的薪水以上?
May: 在台灣可能會有一個 Benchmark 是年薪百萬。
Amy: 所以 MA 就可以超過100。
May: 金融業普遍首年會過100,第一年就會破 100。快消的話則是 tier one 的公司,像某大公司去年有開到120,但金融業普遍來說第一年都會,如果是 tier 比較前面的話。
Amy: 如果聽眾對台灣的薪水不是很熟,這有點像說你一開始大學畢業出來就年薪超過 10 萬美金差不多,這種感覺。就還不錯,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之後如果沒有出問題的話就會一直加上去。所以你那時候想說,唉,那我畢業雖然說學歷好像不完全到那個門檻,可以先試試看。那如果當初沒有成功的話,你會想去做什麼?
May: 我可能就會進廣告業。我本來就要去奧美,就是嘗試投遞奧美。
Amy: 這也是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因為台灣我發現很多學歷不錯、能力也不錯的人,他一開始會去廣告業,都會去 Ogilvy,就是奧美廣告,這個也算是大家的夢想的公司之一?
May: 可能工時的部分就不是那麼的符合 8 小時。
Amy: 其實還會比較累一點,時間比較不固定。 Stella 知道奧美嗎?
Stella: 對,奧美在大陸也曾經是廣告業裡面比較厲害的公司。你剛才說的時候我其實一直在想,比如說強勢的金融行業,或者是像奧美這種非常 popular 的廣告業的選擇,在中國大陸我自己感覺可能在 10 年前的時候已經過了 peak 了。這種公司,好像這個模式在中國大陸沒有很持久的發展。
May: 新鮮人他們要麼在乎錢,要麼在乎創意或是影響力,在乎錢的他可能就會去金融業或是去快消,但快消的人真的是比金融業還要收的少很多,所以快消應該是再更競爭,他比較在乎這種創意,或者是在社群上的,你可以曬的東西比較多的話,可能就會像比較b、c 輪的新創,或者是像奧美這種廣告業。
Amy: 我覺得 10 年前中國倒也有流行這幾個行業,後來消失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上市有很多機會可以做起來。所以很多新鮮人他可能就往那裡面衝,去做各種各樣,可能PM,可能是engineer,那在台灣的這十年是沒有這麼多這些 software 的機會, hardware 的機會,他那個學歷跟經歷又卡的太硬,你沒有辦法說去就去這些幾個比較流行的行業,可能 MA 啊,consultancy 甚至快消在台灣就留下了。這是我猜的。
Stella: 我覺得很有道理,我今天有和一個朋友聊到 Management 群里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好像在中國大陸的畢業生,他們在找工作的 preference 是有一波一波的這個樣子的。比如說快消,大概是在 2000 年到 2005年,我覺得屬於一個peak,那個時候大家都願意去快消,接著就是金融業,後來好像就沒有那麼強勢。之後是軟件業,就是 software 這些現在大家知道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一類的公司,包括現在什麼拼多多、美團,就這種很多公司出來,真的是吸乾了很多其他行業的人才,我是覺得,但是現在又明顯的看到軟件行業又開始有一點走下坡路,不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還是說大家都進入了一種比較 plateau 的一個比較平台的發展階段。
Amy: 考公務員?
Stella: 對,哈哈。
May: 嗯,我覺得一部分也是因為這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比如說騰訊、百度之類,它是規模可以做到很大。那一部分是因為它市場本來就很大,但是台灣可能因為市場很小就只有 2300 萬的人,如果有小型的軟體新創出現,很快就沒有辦法打得過資本比較雄厚的軟體公司,所以我覺得在台灣就缺乏那種軟體巨頭的生態,所以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沒有那麼的恐怖,像是台灣純軟我記得也是 80萬左右, 150,200萬年薪就滿頂。那假設是一個做金融業的人,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待在金融業,一個是轉碼。我們也是有一些文組的同學跑去轉碼,就跑去做軟工了。那可能對他來說吸引力可能就不會想象中國大陸這邊轉互聯網這麼的巨大。
Amy: 就是他轉碼,他薪資上的突破也不會大很多,可能 200 就很好了。
May: 在台灣純軟的高薪工作真的是比中國大陸少。
Stella: 如果給我一點概念,比如說一個在行業裡面工作了 10 年的人,不管是什麼行業,一個比較大家都覺得,噢,這個人過得還蠻舒服的,這樣的一個薪資水平大概是什麼樣的?
May: 我思考一下,唉,台灣薪資的中位數好像就4萬台幣月薪,一般來說,5萬台幣月薪以上,大家就會覺得,噢,還不錯,可能你 30 歲以前賺到年薪 100 的話,大家普遍就會覺得,噢,還不錯。給一個數字的話,金融業 MA 做到頂應該是 150 就很極限的。那如果當主管的話,整個金融業的天花板我想應該是200萬。
Amy: 以後就看有沒有抽到簽當總經理了,是這樣吧?
May: 是的是的。
Amy: 我那時候找May,後來就直接決定要她來上節目,是因為我覺得May比起我當初 20 出頭歲的時候,她很沈穩,講很多事情就很直白,不會覺得有那種迷茫的感覺,我覺得跟我認為 20 出頭的那個狀態不太一樣,同時聽到一個Hubspot 的Podcast,他說現在 Gen Z 的生活節奏都開始老人化,喜歡早睡早起,也不會去喝酒,狂歡健康飲食,甚至會參加 book club。我那時候第一次見到May的時候,我就問他說你會不會幹這些事情,他就說對,還蠻符合他的生活狀態的。是你這樣,還是你的同齡人都現在過比較所謂的老人生活?
May: 作息部分,我可能是比他們在更早睡一些,同齡人的平均再更早睡一些。
Stella: 不過同齡人的平均大概是什麼時候?你是幾點睡?
May: 我大概 11 點到 12 點睡,他們可能 12 點到 1 點睡。嘿嘿,他們確實不太喜歡喝酒,怕我怕這一些的普遍我身邊的同學我不知道有沒有bias。至於健康的部分,最近真的很多年輕人很喜歡健身房和健康之類的東西。
Amy: 因為我跟你大概差 6 歲,我們這一代二十幾歲基本上就是喜歡出去玩,跑party的還蠻多的,也不會覺得哇健康飲食,大家不會覺得哇健康飲食很酷。
Stella: 重油重辣。
Amy: 對,重油重辣,然後愛幹嘛就幹嘛,二十幾歲差不多就是這樣。可是May感覺完全已經進入了下一個狀態。
Stella: 我之前有看到一個說法,就是說在食物上吃很重口味,這是另外一種慾望的表現形式。說這種比較像老年人的生活節奏,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比較低慾望的一種表現形態。
May: 我思考一下,有可能是因為在社群上大家開始風靡健身。我不太確定這個背後潮流是什麼樣,他好像是變成了一種自我管理風格的延伸,變成一種自我認同。
Amy: 應該說我們那個時候不會覺得,哇你很會自我管理是一件很正面的事情。大家都覺得哇,你要想試就去試,做很多很熱血的事情才是 20 出頭歲的人差不多有的狀態,至少我那個時候我是覺得這樣的。 Stella 覺得?她試圖在回憶他的那時候。
Stella: 我在回憶。哈哈哈哈有點模糊了。
May: 另外有一點可能是台灣現在年輕人可能真的沒有什麼錢,對他們來說半年去一次小旅行,去個別的國家,日本、東南亞這一類的就已經是小確幸。
Amy: Stella感覺很confused。
Stella: 不是,我還在試圖回憶。哈哈哈,我在想說我 20 多歲的時候,我自己以及我身邊的人更靠近你們倆剛才提到的哪一種狀態?我覺得是有一些像剛才May說到的,他們這個年齡段好像目標很明確,也有這一部分,但是也有 Amy 你剛才講的感覺大家比較熱血的那種狀態,我看到的中國大陸的就業的 preference 是有一波一波的變化,好像在每一波當中大家都會說,噢,這個是目前賺最多錢的,這個是最popular,這個是最 privileged 的。所以我也想去做這個是有一部分隨大流在裡面,但是很多時候我覺得也是有一種,怎麼講?有一點一腔孤勇的感覺,就是我想做,然後我就很努力的去做。
Amy: 所以現在May,還有你peers,20歲出頭這些人,他們每天都喜歡幹什麼啊?除了上班以外。
May: 滑 threads 哈哈。
Amy: 哈哈,寫 threads 嗎?還是覺得滑。
May: 看別人吵架這樣子。哈哈哈,就好像有一個三十幾歲的企業導師,他也說他覺得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好像沒有什麼所謂的狼性。比如說我就是要在這間公司裡面 all in我的全部。
Amy: 在你們的族群裡面,熱血是一個正面的形容,就是 give it all,做同一件事情一段時間。
May: 台灣年輕人好像真的一點都不熱血。真的是跟薪資有蠻大的關係啦,人沒錢的時候就是熱血不起來。哈哈哈對,我那時候快畢業的時候我也覺得我沒有想要熱血。
Stella: 那是不是說明現在 20+的朋友們,你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或者是看法和,比如說比你們大 10 歲或是 20 歲的這幾代人會有本質的不同嗎?
May: 我覺得會,我覺得 z 世代他們不再把工作視為人生的意義了,至少我認識的這一代,他們比較像把工作當成是生活當中的其中一環,供養你喜歡的生活,但不盡然是全部,他們比較喜歡 remote 或者自己可以彈性決定上下班的工作,尤其是加班這種事情,比如說上個世代的 y 世代,他們可能會就是說老闆都還沒有下班,你憑什麼比他早下班或者是加班就是展示你非常勤奮工作的一個表現。但是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他們會是寧願在工作的時候努力提升自己的效率,也不要加班。
Stella: 我決定加入Gen Z,我覺得符合我現在的狀態。
Amy: makes sense。如果這樣的情況下,一批MA要選最努力的人的話,大家都不加班嗎?還是挑最後加班的那幾個人到下一回合?
May: 我們要看部門,之前也有產品部門是加班加到很凶加到很晚的。他們也是打算明年就跳槽,哈哈哈,MA 通常普遍來說可能加班加的比一般職凶一些。
Amy: 心態比較像,如果要加就來加,但心裡已經在想,那我以後就算了,不要做這個了。
May: 有一些人是真的因為就不能接受加班,所以他就不幹了,他就寧願去轉一般職,他也不要繼續。
Stella: 其實也是時代的不同造成了這樣的不同的觀念,跟我年齡差不多的這些人,或者在我們前後 10 年這個樣子,在工作的時候,尤其是早期進入職場的時候,是真的會加班很凶。因為那個時候你看到就是我們在公司內部往上看的時候,你可以看到那些非常拼命的前輩們,他是真的通過這種加班或者是犧牲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職業上的比較快速的晉升。但是現在是不是這種就比較少了?可能整個經濟環境也不如以前那麼好。你加班它也並不指向一個職業上的收穫,或者是個人的收穫,這種時候大家就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了。
May: 我覺得你說的蠻吻合我看到的情況,我覺得Z世代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對於 CP 值非常的講究,因為現在收入來源很多人,所以就變成說同樣一份時間花在晉升上面的投資報酬率,可能遠遠低於去找一份副業所獲得的收入。我覺得這也可能是另外一個 z 世代不再那麼努力一切以換取那個晉升的機會。
Stella: 那說到這個 Gen Z 有副業的人多嗎?
May: 這我觀察蠻多的,之前看過的調查,他說 70% Gen Z,但那是美國的資料。
Stella: 這個很高。你是說美國的Gen Z 嗎?
May: 對,我身邊也有一些台灣的朋友是下班之後還有副業的。嗯,像我不太知道台灣這邊的數據,可能是幾%。
Stella: 對於副業的定義是要賺錢的才能叫副業,就比如說像Amy和我這樣做 pockest 應該算是愛好,應該不會算副業。
May: 應該是賺錢的才算副業,不過也有一些自媒體到後面接一些小業配,他不會綁一個門檻,說必須要能夠 cover 你的最低開銷,他才稱得上副業。一般來說能賺錢就是。
Amy: 做自媒體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有賺錢嘛?
May: 台灣好像很喜歡流量變現這個詞,就是很多年輕的夢想,年輕人的夢想靠自媒體實現流量變現,但是就是賣鏟子還是比挖金子賺錢,是吧?就是去開課,哈哈哈哈,現在就會有很多那個自媒體的教學老師,證明還是有市場。
Stella: May,現在的副業是在賣鏟子嗎?
May: 我決定自媒體就是 for 我的開心快樂最重要,因為如果要談錢的話,可能正職的收入還是會比較多。
Amy: 除了做自媒體以外,你的朋友還做什麼樣的副業啊?
May: 有一個在接廣告投放的,他很賺,他一個月可以賺一兩萬台幣。
Amy: 那花很多時間嗎?
May: 他有兩個校園大使,一個實習,還有其他的副業,可能四五個業主同時在跑。
Stella: 對不起,這個廣告投放具體指的是什麼?
May: 就是有一些企業主或是醫生,他有一個案主是醫生,他們就是太忙了,他們不需要自己弄一些 Meta 廣告或是 Google 廣告的細項。所以他就撥一筆預算,比如說我請你下廣告費的 20% 歸你,但我不用擔心這個廣告的事項,我朋友就是在做類似的業務。
Stella: 像是一個 part time 的,專門負責某一個 client 的 marketing 的人。
May: 對,他也是自己經營自媒體,到後面自己副業。
Amy: 那校園大使是什麼?我以為校園大使是不收錢的。
May: 這個可以開另外一集專門討論。
Stella: 可以簡單的講一下嗎?我覺得很有趣。
May: 就是有點開始卷了吧。現在要當MA,你必須要先有實習經驗,但是就連那些大的銀行的實習都太強了,或是一些好的公司的實習都太強了,所以就會有一個不知心的或是很低的新的簽到平台,叫做校園大使,把之前可能會給實習生做的一些工作內容外包給校園大使,校園大使的頭銜能夠讓你進入更好的大公司實習,等於是一層一層往前墊。
Stella: 意思是說他還是沒有一個 official 的title,他還是一個在校生,他給這些公司幹活,對,為了獲得在大公司的工作經驗。
Amy: 對對對。那他有錢嗎?
May: 有些沒有,但有的話也是低於勞基法的。
Stella: 資本家們真的是。
Amy: 你還可以同時當兩個校園大使?
May: 他們有些工作量比正職可能再少一些。
Stella: 20+的朋友們會有副業焦慮嗎?就比如說你,如果你只有一個自己的正職工作,你沒有另外一個副業,不管他賺多少錢,就是另外一個 income source。如果沒有的話會焦慮嗎?
May: 應該不會到焦慮,只是好像很多人把多元收入視為一種自由的展現。
Amy: 好會形容。
May: 對,其實好像這樣自己比較有底氣說,我也不是真的缺這個正職。
Amy: 多元收入的話,一般比較像是這裡 3000,那裡 5000,湊起來收入並不是很高,還是說副業發展久了,它有可能取代正職的可能?
May: 這兩種都有在自媒體上的案例,我發現在年輕人好像蠻推崇第一種的,就是你要有多元化的收入,不管是領股息或是接一些聯盟行銷,打一個團購業配這一類的。
Amy: 你一連串講了一堆,我們一下轉不過來了。很多商業行為。。。
May: 哈哈哈,比如說有些人會開自己的群組,私域流量。
Amy: 開私域帶貨。
Stella: 這個是一種有點像是把自己的工作時間當做生產資本,然後 diversify 自己的 investment portfolio 其實是一個道理。
May: 對,現在的 Gen Z 很喜歡diversify。哈哈哈,他們在對人生的意義上要diversify,他們在收入的來源上也要diversify。
Stella: 我要問一個不是那麼多元化的問題,對於May,你和你的同齡人來講,你們有一個比較大家都認同的生活狀態嗎?比如說可能在我剛從學校裡面出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大家就會覺得你去,比如說金融業或者是 consulting companies 裡面去爬梯子,爬到上面做partner,這就是人生贏家。對於現在 20+的朋友們來說,人生贏家是什麼樣的?
May: 金融業會跟大多數人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因為他們可能是在整個Gen Z裡更相信原本爬梯子那套好聽故事的人。如果整個圈子的話,「吃好睡好多運動」哈哈哈。
Stella: 我很喜歡,哈哈哈。
May: 因為現在進公司還是會有一些長官很喜歡說「噢,只要你想要,從這裡到副總的路我們都幫你鋪好了!」
Stella: 畫餅嗎?
May: 我不知道這些餅還是會有一些最成功的是那種傳統的想象,不過大部分Gen Z應該就比較 work life balance。
Amy: 吃好睡好多運動是我媽提倡的概念。
May: 唉,我們就是入新生訓的時候他們就發給我們類似一個時光膠囊。我不知道Stella有沒有碰過類似的東西,就你寫一張紙放在一個容器,兩年之後再開箱,要求且大家對自己的期許。然後我真的是寫「吃好睡好多運動,笑到最後的人才是贏家」。
Stella: 我是有聽過時光膠囊了,但是我是沒有在 workplace 聽過時光膠囊。我覺得你剛剛說這個做法就很符合我對於台灣的 stereotype。哈哈哈,都很可愛。哈哈哈,最近也是有很深刻的體會,包括我跟很多朋友聊天我都會講這句話。我說我覺得我現在這個年齡體力是最大的競爭力,哈哈,聽起來好老人,哈哈哈,但是這個真的是吃好睡好,好好運動真的很重要。
May: 我身邊有一些三十幾歲的同輩,他就開始說你怎麼去比如說保養自己的身體健康、習慣、生活作息這些,到 30 歲那個差距會被放大的很大。
Stella: 而且我最近有一個體會是體力真的是會影響一個人的野心,就是你在體力沒有那麼好的時候,你對任何事情的慾望都會下降,包括你的職業發展上。anyway,我不要講這種老人,我講點別的。
Amy: 你沒有老,現在二十幾歲也是這樣想的。
Stella: 所以我就更年輕了。
Amy: 對,你現在跟二十幾歲其實是一樣的。
May: 我三天前才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發表過跟 Stella 類似的感想,就是我上個月去度假完回來真的是覺得如果你有規律作息,睡好吃好,那你的狀態真的才會比較好。
Stella: 說起來我想到我以前大學的時候,我所在的那個專業,當時有很多年紀很大的教授,可能七八十,還有 90 多的這種教授,當時大家就流傳一句話,就是說身體很重要,因為你活到八九十歲,你的同齡人都已經不在的時候,你就是學術泰斗,哈哈哈,就有時候你就是要 outlive 其他人。
May: 讓我想到那個故事,就是兩個人在山裡面被熊追開始跑步,你不知道跑的比熊快,你只知道跑的比同伴快就好了。
Amy: 對,活最久的最厲害。
May: 我真心體悟。我也會有一件很吊詭的事情,就外人會覺得你賺很多錢,但在台北我真的覺得自己只是用盡全力跨越生存的及格線。
Amy: 那May你在職場生活裡面看到 30+到 40 跟你們有什麼不一樣?我們剛才講了一堆 20+的stereotype。
May: 噢,我覺得蠻正確。
Amy: 這 30+在你眼中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群?
May: 因為在 20+的時候,職涯的成就通常不會有太明顯劇烈的差距,可能到 30 歲的時候,好像這個差距就會變得蠻明顯,會有一些養家糊口的壓力嗎?在職涯上,在人際關係,在家庭上都會面臨蠻重的經濟壓力。
Amy: 我覺得台灣,我主要的感覺就是你路邊看到一個女生,你很難判斷她幾歲,就她無論三十、四十還是五十,他都一樣年輕,他如果運動的話那個狀態都非常好,你完全猜不出他的年紀,我覺得台灣好像所有的女生的年紀有一點 collapsed 的感覺,甚至我媽她每天做三個小時的yoga,所以她現在雖然六十幾,但是她那個整個活動的狀態還是蠻年輕的,我感覺大家都是吃好睡好,是不是運動為為主?
Stella: 是不是年齡的差距帶來的不同會更小一些?但是我想象如果是有家庭,就比如說有生育的話,可能這個不管你是 20歲還是 30歲,這個可能對女性的狀態會影響更大。
Amy: 單身的比較年輕,不管老公的比較年輕。
Stella: May發出一聲感慨,對,你應該是想到了什麼,分享一下吧。
May: 台灣的年輕的二十幾歲的女生越來越想要不婚不生的,也可能自己經濟能力也還不錯,如果結婚的話要呆在家裡,放棄收入也要付出很多,感覺對現在很多台灣尤其年輕女性是真的恐婚,然後也不想要有小孩的人越來越多了。
Amy: 為什麼要放棄工作?
May: 聽太多職場女性進入家庭故事。
Amy: 像在美國如果放棄工作的話,一般是因為小孩教育或者找保姆的成本。跟他出去工作的成本根本就算不過帳,所以他不如留在家裡。台灣育兒的成本比美國是低蠻多,比例上來講也算是。那為什麼台灣女性結婚以後還是會需要放棄工作?
May: 還是要帶小孩吧,我覺得育兒的開銷也算是挺貴的,因為這台灣薪資中位數可能也就4萬,應該是沒有辦法負擔得起這麼龐大的費用,這對不少台灣來說也是一個蠻大的開銷。
Stella: 現在還有這種社會的期待嗎?在台灣,女性如果生育了之後,社會期待是覺得他接下來幾年回到家庭還是。
May: 會蠻明顯的。
Amy: 如果他選擇工作,可能就不步入婚姻,是這樣嗎?對,那May現在怎麼想?
May: 我現在覺得我應該 40 歲再結婚。
Stella: 但是結婚就還是在選項當中。
May: 可能等我比較有餘韻了,我再選擇結婚。
Amy: 可能等他拍一整輪 dating 的視頻以後就完全不想了哈哈哈。
May: 你們這給了我很大的靈感做這個企劃。
Amy: 你要去做田野調查,你要瘋狂去刷 dating APP。
May: 提到 dating APP 我真覺得就是要跟不同的人的開場白。對,說你現在在做什麼工作哦?你有什麼嗜好?你喜歡吃什麼東西?我很想要打包成一個 readme.txt,然後就直接下載。我不想每次都花 100 次回答一樣的東西。
Stella: 你可以做一個GPT,對我感興趣的男士請用這個 GPT 先跟我交流。如果你還感興趣,我們再進入下一輪 in person。
May: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Amy: 那May如果有用 dating APP 的話,講這個不知道要不要放出去。不過台北的男生的 pool 的 quality 怎麼樣?
May: 我覺得好像有一些外國人真的是在寫自介的時候比較用心一點。
Amy: 外國人寫自介比較用心?
May: 有一些,哈哈哈。
Stella: 比如說歐美國家?
May: 對,台灣有些甚至沒有放自己的臉的照片,放那些什麼 Emo 小語錄或是放什麼梗圖之類的。
Amy: EMO 小語錄?
May: 哈哈哈哈對啊,臉都不放。就是比如說黑底,然後一句話什麼之類的。
Amy: Algorithm 演算法還會去推他嗎?他不會就石沈大海?我跟我朋友瞭解的是至少歐美的它會有一組成功模式,就你肯定要有 7 張圖,一張去 hiking 的,一張去 climbing 的,哈哈哈,一張正面的,一張跟小狗狗玩的就是 pet friendly 的。它有一組圖。你的 EMO 小語錄,應該在歐美連 algorithm 都不會pick up。
May: 我覺得你說那個非常的 make sense,因為現在聽得的功能就是它可以去自動去幫你挑,哪一些是被 like 的幾率可能是最高的,然後直接自動幫你挑好。
Amy: 對對對對對。
Stella: 現在最 popular 的 dating APP 是 tinder 嗎?還有其他的嗎?
May: 應該還有其他,像柴犬圓圈就是很分眾化了,那個 segmentation 會做得很細,甚至有一個 APP 是我聽說過 for 什麼高學歷跟聽band的。
Stella: 哇哦這真的好細哦。
Amy: 所以以後May也會去做很多 field research。為了拍shorts。
May: 我剛好覺得在出社會之後要交新的朋友是一件有挑戰性,需要額外去做的事情,不是自然而然,像大學你隨便都遇到人,所以可能這是一個發揮功效的好時機。
Amy: 像你的同齡人出來工作,他都怎麼交新的朋友啊?
May: 像我同事忙到8、 9 點下班,就是不太會有新的朋友,有一些單身的,我的很多優質的朋友也單身,就是會靠朋友的朋友互相介紹,要在外面參加一些活動。
Amy: 所以其實每個地方的年輕一點的人好像遇到的問題都一樣了,就找不到朋友。
May: 到底大家是怎麼找到新朋友的?因為我發現這已經變成我自我管理需要去衍生的一個部分,不然我真的不會有新的朋友。
Amy: 可是你希望有,對不對?
May: 我希望有,就是希望還是有一些非工作利害關係人可以發展一些真誠正常的友情。
Stella: 哈哈哈,你這樣說好像讓我覺得是你有遇到很多不真誠不正常的友情。
May: 哈哈哈。
Stella: 勾起了我的興趣。
May: 哈哈哈,最好不要再把同事當太 close 的朋友,就如果你們是有利害關係的話。
Stella: 我是覺得在工作中交朋友也是要看具體的情況,規模小一點的公司的話,這件事情就會比較自然的發生,但是在比較大的公司就像妹這樣,如果是在金融公司的話,我能想象應該還是挺難的。我是最近這半年開始做Podcast,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我之前也有和美一樣的這種擔憂。我之前確實也是覺得,哇怎麼好像很久都沒有交到新朋友?我有一段時間 desperate 到去 LinkedIn 上filter我在同一個城市的人,真的是發 cold message 說,我們可不可以 coffee chat 一下,都完全不是我專業的人也有這樣做過,還挺難的。確實交新朋友的這個能力會消失。
Amy: 我覺得要自己有意願去努力,因為一般meet up的模式是我跟你以後應該就沒有關係,我見一面就不會有太好關係了。假設你對這個人有一點點興趣的話,你就主動再約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或者我看到May的短影片,我就借用我們podcast名義 reach out,不然我跟你可能路邊遇到講兩句話就再也不會再講話了,所以那種關係是你自己去營造的。那有些人他可能會覺得,唉,你怎麼一直跟我聊天,好奇怪啊。
Amy: 可是你如果不去當那個多說兩句話的人,其實就完全不會有新朋友,那人的話可能去 LinkedIn 上面找,可能 IG 上面。其實要找人滿地都是,而且我覺得很有趣一點就是 Stella 住在可能 Phoenix 的,不知道算不算suburb,我也住在suburb,我們找不到人講話是很正常的。可是你看台北這麼密的地方,我從來想過台北人交朋友應該簡單多。
Stella: Amy真的超厲害。 Amy 回台灣之後,我覺得他好像就一直都有在認識新的人,也邀了很多新的朋友來上我們的podcast,尤其是回台灣的可能前兩周我真的是有被震驚到,我想說,哇 Amy 好像每天都在外面。哈哈哈,和不同的朋友聊天的感覺,呵。
Amy: 拋頭露面。
Amy: 確實是你多聊兩句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因為我發現很多人他都會提出一樣問題,就是,唉,我都不知道怎麼交到新朋友,哎,他們都會用 activity 去換朋友,但我個人不喜歡運動,所以我就沒有這個passion。
Stella: 我是覺得用 activity 換朋友也很好了。May不是說嘛,好吃好睡好好運動,然後就結合交友就很好啊。
Amy: 對,我覺得很好,可是我沒有這個能力,又沒辦法那麼愛climbing之類的。
May: 搞不好可以出一個,就是一起去爬山的新朋友的活動。
Amy: 有,灣區已經有啦。
Stella: 對灣區很多,包括這種 hiking 加相親的,這種模式蠻多的,還挺有意思的。
Amy: hiking 加相親?我沒有聽過這個模式。
Stella: 他並不會明說他是相親,但是都是單身的在灣區工作的男女生,然後大家一起去hiking,就可能之前都並不互相認識或者不太熟,然後大家一起去 hiking 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一種相親活動了。我是這麼認為的。
Amy: 美國太大,沒有辦法不約,同時剛好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了,所以一定要約。我覺得今天有點聊得太開心了,現在要哈哈哈哈,繞不回去。對啊,我們完全沒有聊 data science,不過哎,好,May,你對 data science 有什麼感覺嗎?還是沒有,我們就可以跳過,直接切過去,哈哈哈哈。
May: 我們公司上禮拜才逼我們學一個 SQL 的課程。
Amy: 聽起來好像沒有上出租要坐前面坐後面的課程興奮。
Stella: 補充一下,剛才我們在開錄前,May有提到他們在 MA 的這個 program 裡面的一些培訓,讓我和 Amy 都覺得非常的有趣,就包括告訴新入職的員工在你和你的主管一起出去坐 taxi 的時候應該怎麼安排座位。
May: 對,他就是被統稱為什麼形象管理,我們就學了什麼男生應該要什麼挑西裝啊,布料怎麼選?袖子的長度,這樣是多強啊?如果你跟三個同事一起去搭一個taxi,那輩分最小的人要坐哪裡啊?那如果假設今天是下大雨的case。先幫主管開門,什麼什麼之類諸如此類的,還有握手是說從 0 到十分的力道,你跟對方那個握手應該是 5- 7 分的那個力度。
Stella: 與此同時你們還有 SQL 的培訓,但是 SQL 的培訓就沒有這麼有趣,是嗎?
May: 對,因為他就是規定你在一個週末之內要看完 6 個小時的課程。
Stella: 哈哈哈,週末。
May: 對,週末,哈哈哈,這是 MA training 的其中一塊。
Stella: 在你工作的環境裡面,大家會提到 data driven 這件事情嗎?這是一個大家會覺得。。。Amy在笑,為什麼?
Amy: 因為我覺得 Stella 很厲害,可以從 taxi 還是可以聊回 data driven。
Stella: 很努力。
May: 哈哈,我們公司是真的蠻 data driven 的,先前聽說過的或是工作過的公司就沒有這麼的 data driven。數據部門主要是在做資料的撈取,而不是從中歸納出什麼能夠有商業價值的洞見。
Stella: 那 data 這部分對於你來說是完全沒有吸引力是嗎?
May: 應該短期內沒有太大,哈哈哈,應該說他有個時間壓力之後,他的吸引力可能就會巨幅下降。
Amy: 我對MA 之前完全不了解,今天聽起來這個 flexibility 真的是蠻吸引人的。需要做什麼樣的 project 的時候,我再去進修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能力也能在公司內部在不同的地方轉來轉去,因為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像在美國,現在轉職對大家是一個有時候很難達成的事情,但是 MA 從起點開始就給這個 flexibility的話,真的是還蠻吸引人。
May: 我們其中一個輪調的部門是數據部,雖然我完全是不會數據分析相關的東西,所以我也不太清楚進去幹嘛。
Stella: 你們一個 cohort 是多少人?就是你們同一批進去的。
May: MA offer 發了 30 個,實際上來有onboard的人大概一半,其實是 15 個。
Amy: 最後可能可以一年以後會留幾個?
May: 我們這個是不玩淘汰的,其他有一些是比如說半年刷一半這一類,都是有可能其他家整個事業體。有金控銀行證券,一屆 50 個,但有一些公司比較 aggressive 的,他們覺得很喜歡淘汰制,就是我們會有部門的考績。金融業我聽前輩這樣一個狼性跟羊性的光譜,我不確認Stella有沒有聽過那個台灣的金融業公司,但是最狼性的應該是中開頭那個狼性最強的,他們非常喜歡,就是部門之間彼此競爭,預算競爭考級,強制淘汰,不管這一屆平均的發揮是怎樣,反正一般人都是得走最羊性的。是羊性到他們跳早操。
Amy: 哈哈哈,跳早操就是他們了。
May: 對,早操是他們。
Stella: 跳早操是羊性的表現嗎?
May: 希望大家融入集體意識,不要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不要創新,跟著現在的制度走。所以可能偏狼的公司比較喜歡淘汰的那一套。
Amy: 那你沒有跳早操嗎?
May: 哈哈,我們沒有跳早操。
Amy: 好,那我們就期待 May 去刷 dating APP 之後拍的shorts,我也會把May的 IG 帳號放在我們的節目下面,大家記得去關注看一下他拍的好笑影片。那今天就謝謝May來跟我們聊天。
Stella: 大家拜拜。